2008年12月2日 星期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知職務職稱學位名錄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已知職務職稱學位名錄 
1. 曾任副縣(處)級以上職務名表 
黃晉德, 1918, 參內鎮西, 大學, 中共廣東省肇慶市委副秘書長
黃選卿, 1920, 尚卿科洋, 暨南大學, 廈門大學教務處主任,海外函授部副主任,享受正廳級
黃癸霜, 1925, 參內大厝, 集美水產學校, 上海海運局昌新號船長(處級)
黃加橧, 1926, 參內美塘, 中學, 中共安溪縣委常委、農工部長、安溪縣革委會副主任
黃水彩, 1927, 尚卿科名, 中專, 地質隊處長、礦長,正處
黃吉平, 1927, 官橋山珍,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外文系黨總支書記,副教授
黃鎮亞, 1930, 參內鎮西, 大學, 三明鋼鐵廠主任、書記、煉鋼廠廠長
黃溪石, 1931, 官橋格口, 集美航海學校, 黃埔港務副監督長,高級工程師,處級
黃清垂, 1932, 參內鎮中, 皖南大學, 安徽蕪湖市教育局局長
黃西結, 1932, 官橋山珍, 集美財經學校, 中國人民銀行福建分行總稽核,副廳,高級經濟師
黃春地, 1933, 官橋山珍, 大連外語系, 福建省交通廳企業辦公室副主任、長春汽車製造廠高級工程師,副處級
黃海澤, 1934, 參內大厝, 華東師大, 華僑大學總務處處長
黃雙源, 1934, 官橋山珍, 蘇北農學院, 江蘇揚州大學蜂產品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黃民聰, 1934, 官橋山珍, 集美水產航海, 南海漁輪船長,廣東省水產公司經理,高級工程師,正處
黃龍星, 1935, 參內大厝, 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系黨總支書記、教授
黃金標, 1935, 官橋山珍, 上海體院, 上海輕工業高等專科學校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黃柏青, 1936, 參內大厝, 初中, 三明鋼鐵廠行政處處長
黃水庚, 1936, 魁鬥鎮西, 武漢鋼鐵學院, 三明鋼鐵廠組織部長、黨委書記,高級政工師
黃滄浪, 1936, 參內祜水, 合肥工業大學, 閩北地質大隊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邵武市政協副主席
黃仁初, 1937, 參內大厝, 福建建工學校, 福建省建築設計院院長、中國武夷建設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
黃國良, 1937, 參內大厝, 海河大學, 華僑大學基建處副處長
黃群成, 1937, 尚卿科名, 福建林學院, 龍溪縣政協副主席、高級工程師
黃瑞和, 1938, 參內羅內, 大學, 廈門市公安局一級警督,正處級
黃進生, 1939, 尚卿科洋, 廈門大學, 南平地區財政局副局長
黃漢忠, 1940, 參內大厝, 二炮技術學校, 中共安溪縣委常委、安溪縣武裝部政委、縣政協副主席
黃榮降, 1941, 感德槐植, 解放軍機要學校, 安溪縣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黃世別, 1947, 鳳城鳳山, 南昌軍校, 三明市公安局副局長、武警支隊長,正團
黃啟祥, 1949, 參內羅內, 大學, 南京軍區駐廈辦事處,正師級


黃榮烏
1951
尚卿中山
大學
南海艦隊廣州後勤處副處長


黃朝堅
1952
官橋山珍
福建醫療機械學校
泉州市衛生局紀委書記



黃貴生
1957
參內美塘
江西財經學校
解放軍福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總務長,黨總支書記(正團、上校)


黃 威
1957
官橋山珍
廈門大學
福建省知識產權局副局長,正處級,高級工程師


黃環生
1958
參內大厝
中央黨校函授大學
泉州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


黃益利
1958
尚卿科名
南京政治學院
福建邊防總隊接待部處長、政委(正團、上校)


黃福清
1960
尚卿科名
大學
地質隊紀檢書記


黃履端
1962
劍鬥仙榮
華東政法學院
廈門市杏林區司法局局長,正處級


黃永文
1963
參內祜水
集美航海學院
天津遠洋公司大副


黃錦輝
1964
感德槐植
中國人民大學
駐尚比亞參贊,國家外貿部供職,正處級。高級會計師等


黃格成
1964
參內羅內
廈門大學
廈門市財政局科長(副處),會計師


黃亞明
1964
參內羅內
廈門大學
廈門市集美區農業局局長(副處級),農藝師


黃春強
1966
參內美塘
廈門大學
興業銀行同安區支行行長,研究生,碩士


黃偉榮
1969
參內祜水
華東政法學院
三明市檢察院副處長


黃小永
1969
參內大厝
南京大學
廈門平安保險公司同安區經理


黃秋斌
1972
尚卿科洋
清華大學
文學碩士、法學博士、中國高校科技協作網秘書長,桂陽市市長助理


黃挺華

尚卿科名
國立海疆專科
貴州省安順地區勞動局長,正處級


黃永基

尚卿科名
法院系統幹部大學
貴州省安順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副處級


黃永祥

尚卿科名
北京大學
貴州省公安廳五處副處長


黃強華

參內鎮東
大學
廣東韶關軍分區司令


黃世綿

尚卿科名
香港達德學院
人民出版社正處級幹部


黃如淵

尚卿科名
新疆石河子大學
新疆石河子大學醫學院主任醫師,教授,副廳級


黃成詞

尚卿科洋
初中
解放軍駐黑龍江部隊副團長


黃源泉

尚卿科洋
湘潭冶金學院
江西省煤炭廳保衛處處長


黃國林

劍鬥仙榮
福建師範大學
省政協辦公廳主任,記者,正處級


黃榮生

劍鬥禦屏
大學
海南省書法協會理事,五指山書法協會主席,副教授,省政協委員


黃銀來

參內坑頭
漳州師院
廈門市同安區組織部部長


黃曉耕

尚卿科名
北京工業大學
首鋼總公司高級工程師,正處級



  2. 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名錄 
  黃世明 黃奕牆 黃旭凡 黃瑞慶 黃明審 黃映雪 黃添樹 黃金櫻 黃金筆 黃素真  
  黃惠真 黃梧桐 黃則慎 黃文英 黃澤民 黃躍卿 黃子健 黃癸隆 黃癸川 黃集同  
  黃章生 黃石峰 黃榮興 黃陽禮 黃聰明 黃漢源 黃元明 黃朝貞 黃敬培 黃世典  
  黃啟興 黃建置 黃俊彪 黃換榮 黃哲賢 黃錦祥 黃貴?隆』評杌浴』平!』坡蚶礎 ?
  黃晉忠 黃志強 黃兩全 黃希琛 黃尚文 黃英日 黃尚敏 黃任詩 黃建中 黃松滋  
  黃秋瑞 黃碧娥(女)  黃世榕 黃萬錫 黃栽培 黃捷香 黃海松 黃景元 黃景南  
  黃景昌 黃麗鈺(女)  黃興裕 黃坤煌 黃國森 黃文昌 黃意寶 黃文珍 黃志華  
  黃嘉富 黃連生 黃民生 黃東方 黃國成 黃春強 黃 平 黃昆侖 黃文種 黃秀柳(女) 
  3. 博士名錄 
  黃科安(福師大博士)   黃昕拓(留美航空電子機械博士) 黃文隆(留德博士) 
  黃明飛(留港博士)    黃種旭(留港博士)       黃奕明(留美博士)  
  黃奕仁(留美博士)    黃彥聖(留美博士)       黃建福(留美博士) 
  黃一農(留美博士導師)  黃一珍(留澳大利亞博士)    黃挺藝(留英博士)  
  黃安全(留馬來西亞博士) 黃秀美(留美博士)   

  六、已知在港澳臺及海外安溪籍名人錄 


  黃子貞 黃菁華 黃英傑 黃厚忠 黃文慶 黃滌生 黃奕明 黃奕仁 黃良才 黃水吉  
  黃順超 黃淵深 黃蘭英 黃來生 黃碩元 黃亞成 黃明水 黃一農 黃輝宏 黃錦標  
  黃玉進 黃朱尚 黃奇財 黃添來 
   
                                        

民國時期在縣外任縣、團長以上職務名表 

民國時期在縣外任縣、團長以上職務名表 
黃奕沛, 1888, 參內大厝, 泉州商會會長
黃則舉, 1891, 參內大厝, 護法軍支隊司令
黃良禮, 1895, 官橋仁峰, 安溪縣縣長
黃金戀, 1897, 甯化縣縣長
黃雨定, 1909, 龍涓半林, 閩西南救國軍總司令
黃玉衡, 1912, 官橋碧一, 國民黨238團團長,安溪自衛總隊隊長
黃仁德, 1922, 參內鎮東, 臺灣國民黨軍隊團長

安溪黃氏非科第出身仕外職官(七品以上)名表

安溪黃氏非科第出身仕外職官(七品以上)名表 
唐, 黃 綱, 車騎大將軍
明, 黃大任, 福建布政使
明, 黃金章, 光祿寺署丞
明, 黃大本, 靖江縣縣令,趙府典寶正
明, 黃元善, 明衡州知事
明, 黃龍袞, 候選州同知,四川瓊州副將府幕僚
明, 黃願善, 衡州府衛知事,椽曹,湖廣衡州參軍
明, 黃鍾繹, 京衛騰驤衛經歷,椽曹
明, 黃金墀, 南寧府衛經歷、神電衛經歷,椽曹
明, 黃文華, 國子監丞,正七品(黃釧子)
明, 黃文夏, 欽賜「奉政大夫」
清, 黃千玉, 永春州州長
清, 黃 芳, 湖廣營千總官
清, 黃簡文, 提標守府,例授武德騎尉,六品
清, 黃彩雲, 廈門道台衙,六品
清, 黃潮章, 長坑汛千總官,署陸提台右營晉江法石汛守府,五品,贈千戎
清, 黃喜酞, 福建水師提督加五品世襲恩騎尉後補守備
清, 黃公仁, 紹武府內管總兵
清, 黃公貞, 京州中營遊擊官
清, 黃啟貴, 肥州府遊擊官
清, 黃正磮, 授福建泉州提督陸路提轄,任惠安營秀塗汛防
清, 黃梅春, 壽甯縣知縣
清, 黃榮藝, 福建布政司
清, 黃士誇, 敕封武略德騎尉,晉封武略騎尉
清, 黃士興, 軍功六品,敕授武德騎尉
清, 黃嘉猷, 福建水師提督,加五品世襲恩騎尉後補守備
清, 黃培堯, 奉政大夫、千戎
清, 黃梅春, 壽守縣縣長

安溪黃氏舉人榜 

安溪黃氏舉人榜 
  1. 元舉人 
  黃 寬 至正十一年(1351年)中舉,海豐縣知縣。 
  2. 明舉人 
  黃 釧 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舉。浙江溫州府同知,抗倭有功,浙江參議。 
  黃雲壁 萬曆十三年(1585年)中舉。  
  黃夢詔 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中舉。桂州府通判、通奉大夫。 
  3. 清舉人  
  黃克准 順治三年(1646年)中舉。 
  黃中址 又名願庵,順治八年(1651年)中舉。 
  黃允采 康熙八年(1669年)武舉。 
  黃翰國 又名韓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中舉。 
  黃土鋐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中舉,稷山知縣。 
  黃耀彬 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廣東高州鎮右營千總。 
  黃中必 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舉。 
  黃志堂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舉。 
  黃名標 嘉慶十三年(1808年)中舉。 
  黃一鳴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舉。 
  黃萬福 同治六年(1867年)中舉。 
  黃爾測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中舉。

安溪黃氏進士榜

安溪黃氏進士榜
宋, 黃朝珠, 別名:黃胄, 淳熙元年(1174年)進士, 賜翰林院秘書郎
宋, 黃申孫, 別名:正成, 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 富春縣知縣富州知州
宋, 黃作霖, 嘉定十六年(1223年)進士
宋, 黃始振, 別名:正春, 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 知縣
宋, 黃商楫, 別名:築翁, 紹定五年(1232年)進士, 順昌府知府,明周禮經學師
宋, 黃廷瑞, 別名:朝貴, 開慶元年(1259年)進士, 湖廣潮州府通判
宋, 黃榮甫, 別名:學貞, 咸淳元年(1265年)進士, 官于潮州,知縣
明, 黃維清, 別名:源潔, 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 江西九江府知府
明, 黃才英, 別名:珍石, 崇禎元年(1428年)進士
清, 黃室官, 別名:經山, 嘉慶二年(1737年)進士, 臺灣候選儒學       
清, 黃覺官, 別名:妙齋, 嘉慶十七年(1812年)武進士
清, 黃培松, 別名:賢禮, 光緒六年(1880年)武狀元,清瓊州總兵,記名提督,民國福建護軍使等
清, 黃艾生, 別名:梅軒, 道光十年(1830年)進士
清, 黃鵬鳳, 道光三十年(1850年)進士
清, 黃國華, 宣統二年(1910年)進士
清, 黃梧楊, 別名:春華, 宣統二年(1910年)進士

安溪黃氏墓葬 

安溪黃氏墓葬 
  1. 黃守恭墓 
  位於南安市潘山翠屏山的對面(今豐澤區北峰街道塔後村東北側),唐紫雲黃氏始祖墓,俗稱「刺仔墓」。明崇禎年間重修。1992年被確定為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再修。 
  2. 黃綱墓 
  唐墓,位於安溪縣城鳳山山麓(今安溪一中西校門外),系與夫人王氏、吳氏合葬墓,穴號「猛虎渡江」。坐北向南,明代曾重修為石灰結構大灰墓,墓前望柱為記。因年久失修,幾於塌荒。後經旅居臺灣、菲律賓黃氏宗親向有關單位申請重修,1988年8月獲得批准,9月動工,1989年竣工。1995年被確定為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黃綱,紫雲安溪房黃氏始祖。 
  3. 黃良謀墓 
  位於安溪縣城西郊鳳山麓深內中侖小嶺腳,系與夫人王氏合葬墓。坐寅向申,原墓前望柱一對。1997年4月重修,1998年10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良謀,紫雲安溪房黃氏二世祖。 
  4. 黃孟仁墓 
  位於安溪縣城廂鎮埔任禦史橋內。宋大灰墓,保持完好。坐乙向辛,系與夫人殷氏合葬墓。墓前望柱為記。1997年重立新碑牌。1998年10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孟仁,安溪紫雲黃氏參山派始祖。 
  5. 黃晦齋墓 
  位於參內鄉大厝村赤塗崎,系由其學生為其修建的明大石墓。1998年清理時,結構材料基本完整。坐西南向東北,系與夫人?嗍蝦顯崮梗?1999年重修。2001年確立縣文?銼;け曛盡;蘋拚紊腳苫剖銑し科呤老茸妗!?
  6. 黃大本墓 
  位於惠安縣十七都黃塘嶺下阪鄉前山,坐乾向巽兼戌辰,系明大灰墓。民國33年(1944年)四月二七日被當地某些人挖毀,時發動全族與之爭訟,上訴至國民黨中央政府。經蔣介石親自批復,責控毀者於是年十一月在原穴位原基貌重建,並樹立「永不侵犯」石牌。黃大本,紫雲黃氏參山長房十世祖。 
  7. 黃大任墓 
  位於晉江縣卅六都塗門外郭山(現泉州市豐澤區東海鎮寶山村郭山角落)。明墓,系與夫人劉氏合葬墓,坐子向午兼壬丙。墓前望柱一對為記,民國34年(1945年)因被盜墓毀壞而重修。1958年被毀,1999年重立新碑牌,並樹立泉州市文物保護標誌。在保護好原墓的同時,又於1999年冬另建於參內鄉本裏,樹碑牌及望柱,便於後世子孫祭祀紀念。黃大任系黃氏安溪房參山派長房鳳口派始祖。 
  8. 黃大用墓 
  位於參內鄉羅內村岩梅山,葬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系與夫人合葬墓,坐壬向丙兼子午,明大灰墓,保存完整。2004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 
  9. 黃欽及妻方氏墓 
  位於官橋鎮山珍村牛頭寨埔視兜臨田,葬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黃欽,山珍黃氏先祖。 
  10. 黃旻墓 
  黃旻及夫人鄭氏合葬墓。位於善益村後壟大道山,穴號鳳形,坐卯向酉,葬於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為保存完好的明大灰墓。 
  11. 黃春生墓 
  位於參內鄉塔鬥後壟山,俗稱「漈兜墓」,坐壬向丙兼子午,穴號「七星墜地」,系與夫人李氏合葬墓,為其孫黃大任任福建布政使時為其修建的明代的大石灰墓,現仍保存完好。2003年再修並樹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春生,參山派黃氏長房八世祖。 
  12. 黃隱溪墓 
  位於參內鄉仁段山,與夫人葉氏合葬於明宣德八年(1433年),坐寅向申,穴稱「孩兒坐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于原穴位重修,並遷其長子黃博齋、八世孫黃樂水合葬於墓內。1998年于原穴位再次重修建。1999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隱溪,參山黃氏二房長始祖。 
  13. 黃清溪墓 
  明宣德四年(1429年)與孺人褚氏合葬於參內鄉大厝村朱舍侖。坐坤向艮兼未醜,穴稱「觀音坐蓮」。2002年遷葬大厝村大湖山,坐西向東。2002年12月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清溪,參山黃氏二房二始祖。 
  14. 黃隲墓 
  明天順元年(1457年)與夫人蔣氏合葬於參內鄉羅內村羅渡蓮枝林,坐辛向乙,穴稱「回龍顧祖」。2002年于原墓址重修建,並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隲,參山黃氏長房長先祖。 
  15. 黃才英墓 
  位於參內鄉祜水村下墩,與夫人合葬,原石灰結構,鳳字形,穴稱「回龍顧祖」。坐西向東,原墓中有一陶瓷墓誌銘及隨葬品,具有研究價值。2004年4月重修石結構墓並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才英(1559~1635年),字懷寬,號珍石,參山黃氏二房二先祖、明崇禎戊辰科進士,時福建提督學院潘文燦為其立「雲露先聲」匾。 
  16. 黃經學墓 
  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又稱「土宅墓」,石灰墓,坐西南向東北,穴稱「飛鴉落洋」,清初墓,2002年重修,為石結構墓。2002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經學(1606-1658年),字時舉,號鼎修。參山黃氏二房二先祖。 
  17. 黃金章墓 
  位於安溪縣龍門鎮湖山村筆嶺山腳,坐西南向東北,系與夫人李氏合葬墓,明墓。原石灰墓,穴稱「交椅形」,清代黃培松中狀元後重新整修為石墓,並豎望柱(石灼)於墓前。1988年重修,2002年確立縣文物保護標誌。黃金章,參山黃氏四房先祖,為南安市洪梅鎮仁宅村黃氏始祖。 
  18. 黃金彥墓 
  位於尚卿鄉科洋村鯉魚山,坐丙向壬,明墓,後重修。黃金彥,尚卿鄉科陽黃氏榮美房始祖墓。 
  19. 黃金童墓 
  位於尚卿鄉科名村,與夫人盧氏合葬墓,穴稱「真武大龜形」。坐癸向丁兼子午,葬於明,現保存完好。黃金童,尚卿上科名黃氏始祖。 
  20. 黃旗陽墓 
  清乾隆八年(1743年)與夫人郭氏合葬於參內鄉大厝村朱厝侖,坐未向醜,穴稱「倒覆琵琶」。 
  1998年于原墓址重修(側室陳氏孺人葬於鎮東村後山)。黃旗陽,名文彬,參內黃氏長房鳳口質房始祖。 

安溪黃氏宗廟祠堂

  安溪黃氏各聚居地均建有宗廟祠堂,年代久遠,幾於坍塌,近年來均得到修建。 
  1. 參內大厝黃氏紹複堂 
  系紫雲黃氏安溪房參山派開基始祖宇(黃氏大宗),位於參內鄉大厝村石堂宮後。始建于明初。後毀於兵火,惟存基址,清初重建。清光緒八年(1882年),狀元黃培松、探花黃貽楫來參謁祖,豎旗匾,重建上下二進,進士黃爾漚監建。堂中立有紫雲安溪葛磐黃氏一至十四世先祖牌位。歷年祀祭不衰。後因年久失修,逐漸荒塌。1959年被徵用,現在重修建之中。楹聯:「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參嶺舊山川」、「紹宗頌祖揚先德;複惟晉祧祀千秋」、「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簪纓耀葛磐」、「紫雲家聲振;參山世澤長」。 
  2. 參內大厝黃氏尚德堂家廟 
  參山黃氏長房祖宇,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始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于火,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1986年重修。楹聯:「尚孝名揚江夏史;德徽永燦紫雲家」、「江夏流芳紫雲世澤;葛磐兆瑞參嶺蕃昌」、「紫雲派衍叔子開安興紫雲;參山肇基尚德發祥耀參山」、「祖稱高祖五世同堂皆一本;孫又育孫三公有室慶齊全」、「紫雲家聲振;參山世澤長」、「衛國抗倭名將冊授布政使;功昭大唐簪纓二品耀宗風」、「固始發祥逐鹿中原居一席;江夏傳芳派衍九洲播八方」等。 
  3. 參內大厝黃氏種德堂 
 ?∠擋紊交剖隙砍ぷ騍簦揮誆文諳緔筘卻濉J冀ㄓ諉鞽苫曇?(1465~1487年),清嘉慶五年 
  (1800年)毀于火,嘉慶十一年(1806年)重建,後倒塌,1998年動工重修。楹聯:「種苑賢英光四海;德園勳業灑九洲「、「參嶺山川依麗日;紫雲雨露衍傑天「、「頌祖揚宗忠裕溢;敦親睦族仁比鄰「。 
  4. 參內大厝黃氏毓德堂 
  系參山黃氏二房二祖宇,位於參內鄉大厝村。始建于明,清嘉慶五年(1800年)毀于火,曾重建,已倒塌多年,近年于原址原向重建,被縣文管會確立文物保護標誌。楹聯有:「清風毓秀蓮花七寶傳芳史;溪水德祥參鎮八景播馥香」、「毓英祥呈紫雲甘露披世澤;德厚瑞獻蓮花桑樹振宗風」、「毓芬梅蕊香香鬱鬱飄千里;德芳松濤聲聲響響震九洲」。 
  5. 尚卿科名黃氏家廟 
  位於尚卿鄉科名村,又名「科名大宗」,其形俗稱「眠牛穴」。始建于明朝,歷代修葺重建,修舊如舊。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17平方米。記憶體有明柱礎四柱,清青草石雕柱礎四柱。清代狀元黃培松回鄉謁祖豎旗杆,立「亞元」、「會元」、「狀元」匾額。清代禦史、內閣大學士黃宗漢、刑部主事黃貽楫回鄉謁祖掛牌。現存有黃爾漚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進士時立的「文魁「匾額。楹聯:「上溯原流,葛參繁衍科名地;宅安榮顯,文武高標鼎甲家」、「上接紫雲綿世澤;宅安黃柏振家聲」、「上古繩結而治也;宅家作善以安之」、「上天之戴無聲臭;宅地焉安有吉祥」、「上溯源流,葛秀蕃衍科名地;宅安榮顯,文斌高標鼎甲家」。 
  6. 尚卿科洋榮美黃氏祖宇 
  位於尚卿鄉科洋村。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毀於火,明隆慶六年(1572年)九世祖黃古翠首倡複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合二為一,始稱「榮美祖宇」。民國29年(1940年)重修,「十年動亂」期間被搗毀殆盡。1993年海內外宗親集資重建,2001年竣工,建築面積為729平方米,前埕面積272平方米,規模倍勝於前。祠內懸掛「會元「、「狀元「匾額,內有楹聯:「榮名高甲第;美譽冠人群」、「祠鎮科名,名山名水環祖宇;時當陽複,複熾複昌長孫支」、「霧峰聳秀登雲路;參嶺流傳勝地家」、「光州固始萬姓排名第八位;泉郡開元五安衍派茂千秋」、「榮登科第揚祖德;美煥洋山映宗功」等。2000年,被泉州市歷史研究會列為泉州名祠,並被縣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7. 尚卿丹山黃氏祖祠 
  位於尚卿鄉中山村山頭角落。開派祖黃資成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徙居此地。裔孫黃育明始建祖祠,1990年重修。坐乾巽兼亥巳(西北朝東南),土木結構,懸山屋頂,二進大厝式,占地面積400平方米。楹聯:「丹桂騰芳光祖德;山靈毓秀啟人文」、「丹光絢出文章同綿繡;山景培成秋實與春華」等。 
  8. 官橋山珍黃氏宗祠 
  位於官橋鎮山珍村南臥牛山麓,穴號「蟠牛」,原為外祖方府所授舊宅。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道光年間(1821~1850年),黃培堯海外歸梓而獨資重建。民國年間,族人重新起蓋,為上下兩進,一廳兩廓,左右邊門,大門口有正副三埕,規模雅觀壯麗。門聯:「駟嶺為屏人文獻瑞,湖崗作帳風景堪誇」。大廳橫楣上掛有「選魁」,「拔元」,「奉政大夫」,「千戎」等牌匾。 
  9. 藍田後清黃氏福昌祖祠 
  位於藍田鄉後清村,後清黃氏五世黃進發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為木石結構。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重建,1988年重新修繕。宗祠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四面山環水抱,環境幽雅。楹聯有:「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進德舊山川」、「福耀映學堂,文星文宿光進修而騰桓紫;昌盈慶王國,起士吉人裕德藝以樹風雲」等6對。歷代外遷他地的族人均各取一尊與祖祠瓷獅一樣的小瓷獅,素有「對獅認祖」之稱。 
  10. 藍田東山黃氏祖厝 
  位於藍田鄉後清村東山角落,原為東山尾大新厝,已倒塌。1991年8月,居台族親籌資委託黃奕盛專程回梓申請重建,水泥鋼筋結構二樓式,1993年4月竣工,命名為「東山黃祖厝」。楹聯:「紫氣繞東山箕裘克紹;雲光遍台島蘭桂齊香」、「紫氣環東山福徵昌熾;雲光遍台島人物盛興」、「思親情東山圖尋根,念祖德台裔建祠堂」。 
  11. 龍涓半林黃氏祥遠堂祖宇 
  位於龍涓鄉半林村,為半林村黃氏宗祠。始建於清代,解放後重修建。楹聯:「祥興祖德,勿忘開元于水源木本;遠遐宗功,無異佑垵乎派下支分」、「祥地重光頌僑建;遠堂繼美慶宗功」、「興起紫雲新雨露;徘徊參嶺舊山川」。 
  12. 劍鬥仙榮黃氏聯春祖宇 
  位於劍鬥鎮仙榮村中部,為仙榮黃氏宗祠。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再建,占地面積600平方米。楹聯:「派分江夏家風遠;支紹紫雲世澤長」、「江夏流芳千派衍;紫雲獻瑞五安昌」、「忠孝無雙先世業,治平第一我家風」。 
  13. 湖頭下坑黃氏宗祠 
  位於湖頭鎮下坑村。始建于明朝,後幾經遷徙、重建。現存建築年代待考,占地500平方米,建築面積250平方米。門聯:「江夏支分綿世澤;霞坑派衍振宗祊。」附聯:「江夏家聲永振;紫雲世澤長新。」另有二世祖祠,年代不詳,因年久失修,毀於颱風暴雨,僅存門框一座,聯曰:「本源勿替承基址;堂構複新定熾昌。」 
  14. 感德槐植黃氏井邊祖宇 
  位於感德鎮槐植村,為槐植黃氏宗祠。始建於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1987年重修。楹聯:「井邊秀氣,遠看山川呈麗色;邊界無垠,長思外境即吾鄉」、「峨眉山下,一庭晨曦映古井;黃祖堂前,萬樹麗景鑲金邊」、「古井複斜陽,餘輝萬道常姹紫;金邊鑲黃榜,詩書德業可褒評」、「井欄煥異彩,槐黃祖宇多福蔭;邊界呈金輝,紫雲兒孫耀宗風」。 
  15. 西坪後格黃氏華美祖祠 
  位於西坪鄉後格村,為後格黃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1995年重建,制式依舊,外觀全新,鳥革翼飛,壯觀華麗。面牆以青石結構為主,精雕細琢。大門對聯:「華山有竹堪棲鳳;美木生魚定化龍。」 
  16. 金谷田頭黃氏宗祠 
  位於金谷鎮田頭村。始建不詳,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修,1995年因公路建設徵用拆遷,1997年重建,占地面積660平方米,建築面積334平方米。內有楹聯「田城先祖賢勞創基成務;中外後昆俊秀繼往開來」、「江夏流芳千派盛;紫雲獻瑞五安興」等6對。 
  17. 參內鎮撫黃氏祖宇 
  位於參內鄉鎮中村鳳髻山。始建於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全面落成,為三進大厝,大門開在偏旁,大廳正中與天井之間不砌臺階,而置一會動的石柱珠。民國3年(1914年)再行修建。黃氏每年正月初迎香和還祖願、每逢戊年「十年一答「酬神均在此舉行。楹聯:「鎮一方土宇,前鳴鳳,後神龜,人傑地靈,克振紫雲新雨露;撫先世貽謀,分桑樹,纏葛磐,根深葉茂,長垂參嶺舊山川」、「紫插鳳冠,最喜孫曹帶紫;雲凝仙洞,欣看我輩登雲」、「紫雲雨露長世澤;桑樹蓮花振家聲」。 
  18. 參內祜水黃氏四鬥厝 
  位於參內鄉祜水村,又稱「三落祖」,坐西向東,三進。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清光緒六年(1880年)再次重修,現存建築為清代形制。中廳牆上有一方長0.7米、寬0.35米的《四鬥厝重修碑記》,記述了移居臺灣的黃進益在清光緒六年(1880年)前後兩次返梓重修四鬥厝的詳細經過。碑記既是祖籍參內的臺灣宗親尋根的依據,也見證了閩台兩岸的血脈關係。東南電視臺、《泉州晚報》等媒體曾作專題報導。2004年臺胞黃文慶捐資重修建。2003年6月,四鬥厝被安溪縣人民政府確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 虎邱羅岩黃氏魁田宗祠 
  位於虎邱鎮羅岩村,坐南向北,始建於明。歷代多次修繕,2000年重建。石木結構,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堂中懸掛「文魁」匾額,龕中供奉始祖黃岸峰神位。楹聯:「承前胤裔迎旭日;光緒開來煥重光」、「魁田毓秀人文盛;祖宇重光蘭桂馨」、「基拓羅岩鐘勝地;祠分鳳邑毓英賢」。 

昭穆(黃氏行輩行) 

昭穆(黃氏行輩行) 
  清嘉慶進士、任臺灣府教授的黃氏南安派裔孫黃大齡,在泉州開元寺召開紫雲黃氏宗親代表會,會上擬定紫雲黃氏昭穆輩行60字,作為紫雲黃氏的統一昭穆輩行,並決定紫雲三十一世為先字輩。具體如下: 
  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傅。 
  行達明新學,修藏德性堅,安分躋仁壽,謙光樂太平。 
  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 
  1988年春,紫雲黃氏在泉州開元寺召開代表會議,浙江黃仲迪擬編40字新昭穆輩行,構成紫雲黃氏衍派百字昭穆行第。續編如下: 
  俊秀溯淵源,群倫仰閩泉,子孫遵祖訓,恩澤永相沿。 
  心懷樹宏志,奮步齊向前,純良昌百代,千載喜延綿。 

黃氏族譜

  1. 《槐黃族譜》 
  感德鎮槐植村黃氏族譜。宋紹定六年(1233年)由荊州吳子良始修。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由黃吉庵二修。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唐桂生作序三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聞再四修。民國4年(1915年)五修。民國35年(1946年)由仙榮黃梅春六修。1992年第七次由黃戊寅重修。 
  2. 《參山長房黃氏族譜》(尚德堂族譜) 
  始修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黃大本主董合參二房長二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聯參二房長三修。乾隆年間(1736~1795年)黃達尊主董參山長房四修,自成一冊。嘉慶十二年(1807年)譜被火燒,由黃志堂、黃逢時第五次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六修。宣統元年(1909年)由黃貽美、黃和盛七修。1998年,在原參長房族譜(尚德堂族譜)七修的基礎上,分鳳口房、梅山房、二房、三房,分別由黃漢定、黃桂仕主編,進行第八次重修。 
  3. 參山二房黃氏族譜 
  歷代均有續修。現存為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續修的《參鎮羅黃氏族譜》,共18冊,另各房系存有民國期間的手抄本。2001年,黃雙土主編《黃氏參山二房長族譜》。參內黃氏二房二現存有民國期間由黃憩奕編撰的《玉庵公族譜》。1994年黃輝煌主編《鎮撫黃氏樂山公派族譜》。即將編纂完成的有由黃希琛主編的《參山二房清溪公派族譜》?!?
  4. 上科名黃氏族譜 
  歷代曾數次續修。2003年續修《參山房上科名黃氏族譜》,即將完成。 
  5. 下科名黃氏族譜 
  歷代曾有續修。2001年由黃玉田、黃茂芬、黃榮枝續修。 
  6. 《安溪山珍黃氏族譜》 
  始修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光緒三十年(1904年)由參山鳳口房黃貽美二修。民國25年 
  (1936年)三修。1993~1996年由黃雙輝主編四修。 
  7. 《藍田黃氏族譜》 
  始修不詳。2001年續修。 
  8. 《清溪紫雲霞寶黃氏族譜》 
  始修于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緒元年(1875年)、民國4年(1915年)、民國37年(1948年)五次續修。 
  9. 《安溪仙贏黃氏族譜》 
  劍鬥鎮仙榮村黃氏族譜。民國27年(1938年)編,譜名《仙榮黃氏族譜》。2002年,胡烈地重編,定名《安溪仙贏黃氏族譜》。 
  10. 《墩阪黃氏族譜》 
  始修不詳。清光緒七年(1881年)黃貼琴重修。 
  11. 《白瀨黃氏族譜》 
  2002年始修纂,即將完成。 
  12. 《紫雲宗譜》 
  金穀鎮美洋村黃氏族譜。明弘治四年(1491年)修,萬曆元年(1573年)重修。 
  13. 《安溪霞苑黃氏族譜》 
  歷代均有續修。1996年冬重修。 

安溪黃氏外遷

安溪黃氏外遷 
  歷史以來,因任官、戰亂等原因,安溪黃氏紛紛向外遷移、發展。特別是明清時期,更大規模向東南亞各國遷徙謀生,徙居於國內如臺灣、浙江、廣東、江西等地區的亦為數極多。1988年,浙江蒼南、平陽等地區的黃氏聯譜續修派下族譜,收錄民間黃氏族譜100多部。據統計,由泉州紫雲黃氏遷入該地的現繁衍人口達30余萬人,其中安溪黃氏支派占70%以上,浙江省鳳臥灣的2萬多黃氏均為安溪派下。 
  安溪房黃氏外遷的後裔派下人才輩出,有榜眼及第、拜禮部尚書,曆傳祖孫九進士的黃鳳翔,刑部主政黃爾漚,內閣大學士黃宗漢,探花及第黃貽揖等。 

紹老派黃氏

  黃紹老,藍田鄉後清村黃氏始祖,系黃綱的十二世孫。安溪水患,隨祖黃孟禮遷居于藍田鄉後清村,至今曆傳二十余世,支分該村後清、東山二支派(其中東山支系於清中後期遷居臺灣,至今衍傳人口達5000多人),後裔衍播于莆田及臺灣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500人。 
 

安溪縣黃氏派別

  黃氏自唐入安肇基後,經過長期的遷入徙出,聚合繁衍,人口增加,支派繁衍,分佈各地。目前定居于安溪的黃氏主要出自紫雲黃氏,少數為莆田黃氏及燕山黃氏。其主要有: 
  (一)槐植派井邊黃氏 
  出自黃綱元配柯氏。黃綱肇安後不久,元配柯氏攜子黃良昭遷居立籍于仙遊嶺炙山,輾轉徙居沙縣十萬莊。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黃綱的六世孫黃昌,字祈盛,又攜子移居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鎮槐植村)井邊肇基,為左槐井邊黃氏始祖。後裔衍播西坪鎮後格村(始祖黃高,衍傳三世另一支遷往南安碼頭仙都,現人口2000多人)、龍坪村,感德鎮霞春村、福鼎縣蕉潭洋、永春縣及浙江、臺灣,並衍播馬來西亞等國,現居安溪縣常住人口2440人。 
  (二)參山派黃氏(堂號參山) 
  宋中葉,安溪水患。黃綱的十世孫黃孟仁由葛磐移居參山嶺下,成為參山派黃氏始祖。黃孟仁的四世孫黃履端,生子四,長子黃國佐、次子黃國輔居參山,三子黃有年徙居晉江縣羅溪,四子黃有代遷居安溪縣科名。 
  1. 黃國佐,字覺廉,參山黃氏長房始祖,至今曆傳二十七世,後裔分播于參內鄉大厝村、參內村嶺邊、羅內村,鳳城小東街,城廂鎮墩阪及浙江、廣東、北京、香港、臺灣、南洋群島等地。黃國佐的四世孫黃漢遠,生子四,長黃隲、次黃再、三黃三、四黃四,又分為四個支。①長子黃隲,派下稱「長房一」,至四世孫黃春生生兩子,長梅山,次風口,後裔分佈于參內鄉大厝村、羅內村及廣東、江西、浙江、香港、臺灣、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8600人。②次子黃再,派下稱「長房二」,傳衍參內鄉大厝村、參山村嶺邊、羅內村及臺灣、浙江、南洋群島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560人。③三子黃三,派下稱「長房三」,衍傳參內鄉大厝村、美塘村塘蘇內,城廂鎮墩阪村,鳳城小東街以及福清、浙江、臺灣、新加坡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950人。④四子黃四,派下稱為「長房四」,全房外遷南安蓬島、浙江、南洋群島等地。⑤五子(庶出)黃汾仔,全房外遷,衍播江西江湖山及臺灣、南洋群島等地。 
  2. 黃國輔,字覺禮,參山黃氏二房始祖,至今曆傳二十七世。黃國輔之孫黃應壽有兩子,長桐童、次桐仕,又分為兩個支系。長子黃桐童,字隱溪,被尊為「二房長」始祖,後裔衍播于參內鄉大厝村田墘、祜水村、羅內村,城廂鎮經嶺村,金穀鎮東溪村,南安縣東田及浙江、潮州、臺灣、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派下常住安溪縣人口2850人。次子黃桐仕,字清溪,被尊為「二房二」始祖,後裔衍播參內鄉祜水村、羅內村、鎮東村、鎮中村、大厝村田墘、美塘村糖蘇內,魁鬥鎮鎮西村及浙江、廣東,潮州、臺灣、澳門、香港及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2780人。 
  3. 黃有年,字覺糾,參山黃氏三房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由參山移居南安縣洪瀨鎮溪頭,後移居于晉江縣大羅溪,後裔繁衍播于全國各地及東南亞等地,人丁興旺。 
  4. 黃有代,字覺才,參山黃氏四房始祖。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由參山移居於今尚卿鄉科名村。黃有代生子四,長金童、次金章、三金意、四金彥,至今衍傳二十六世。①長子黃金童,分支科名,被尊為科名黃氏始祖,後裔衍播于尚卿鄉翰卿村、翰苑村、銀坑村、黃嶺村、科山村,蓬萊鎮新林村溪沙,湖頭鎮前溪村、後溪村、美溪村,白瀨鄉白瀨村,縣城水門及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55人。此外,後裔黃宗寶遷居惠安縣潘社,現繁衍4000多人;一支遷入寧德市飛鑾定居,現繁衍4000多人。②次子黃金章分居南安縣今洪梅鎮仁宅,人丁興旺。③三子黃金意于明時出家永春,《永春縣誌》有載。④四子黃金彥,分居尚卿鄉科洋村,被尊為下科洋榮美房始祖,後裔衍播于尚卿鄉灶坑村、科洋村、翰卿村、翰苑村、中山村、黃嶺村,白瀨鄉寨阪村,祥華鄉白珩村,湖頭鎮美溪村,金谷鎮田頭村、大演村、中都村及國內外等地,人丁眾多,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80人。 
  (三)鳳山派黃氏 
  始祖黃仲傑,系黃綱十六世孫,後裔支分為「魁田派」、「山珍派」。魁田派始祖黃岩峰,系黃綱二十三世孫,後裔又細分為二房。居魁田者一支分衍虎邱鎮雙格村、羅岩村,仍稱「魁田派」;另一支分衍於福清市東張鎮,稱為「鳳池派」。山珍派始祖黃奮生,系黃綱二十世孫,支分官橋鎮山珍村、仁峰村,鳳城鎮鳳山居,浙江省、廣東省潮州及東南亞各地。派下常住虎邱鎮羅岩、官橋鎮山珍、鳳城鎮鳳山居,人口2405人。 
  (四)紹老派黃氏 
  黃紹老,藍田鄉後清村黃氏始祖,系黃綱的十二世孫。安溪水患,隨祖黃孟禮遷居于藍田鄉後清村,至今曆傳二十余世,支分該村後清、東山二支派(其中東山支系於清中後期遷居臺灣,至今衍傳人口達5000多人),後裔衍播于莆田及臺灣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500人。 
  (五)珍琅派黃氏 
  黃珍琅,系黃綱的四世孫,支分城廂鎮霞寶村、龍涓鄉半林村及長泰縣楓洋鎮。其中,城廂鎮霞寶村黃氏始祖黃訓生,派下常住人口1180人;龍涓鄉半林村黃氏始祖黃振審,派下常住人口1150人;長泰縣楓洋鎮赤嶺黃氏始祖黃振祥,至今繁衍約4000人。 
  (六)其他派裔黃氏 
  1. 劍鬥仙榮黃氏 
  始祖黃文甫、黃德甫,宋代由參山移居于漳平縣寓寮,後一支遷於永春縣仙友,另一支因逃避兵患遷居安溪縣常樂裏仙榮(今劍鬥鎮仙榮村)肇基,至今曆傳二十二世,派下常住安溪人口4200人。 
  2. 湖頭下坑黃氏 
  始祖黃觀真由莆田徙居樟溪,後遷居永春縣呈祥,再遷居安溪縣湖頭鎮下坑村,派下現常住安溪人口1400人。 
  3. 城廂路英黃氏 
  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其始祖黃秉華由漳平居仁裏舉林阪遷入安溪縣永安裏九甲(今城廂鎮路英村)磜兜,派下常住安溪人口220人。九世黃慶明於清中葉遷台,繁衍後裔6000多人。 
  4. 金谷美洋黃氏 
  始祖黃三十三,系紫雲黃氏同安房派下。明成化四年(1468年),其十三世孫黃華三遷入安溪縣金穀鎮美洋村湖上,派下常住安溪人口650人。 
  5. 官橋碧一黃氏 
  始祖黃應斌于明朝自紫雲黃氏南安房華美呂洋遷入安溪縣今官橋鎮碧一村,後裔定居仙境自然村,現有450人。黃應斌之侄黃趙福支分碧二村格口,現有人口250人。 
  6. 軒山黃氏 
  亦為紫雲黃氏派下。始祖黃愈祿,由漳浦縣湖西七都六圖遷入安溪縣今參內鄉坑頭村、參山村嶺邊,現人口780人。 
  7. 燕山黃氏 

黃氏入安溪縣

  唐垂拱二年(686年),黃守恭的三子黃綱(655-737年),又名黃克綱,字善感,號幽軒,唐封車騎大將軍,自泉州遷居安溪葛磐,被尊為紫雲黃氏入安始祖。他櫛風沐雨,創業有成而富甲一方。黃綱元配柯氏,生子五:和、平、昭、穆、序,其五子的後裔均外遷,後黃昭的一支後裔再遷入安溪槐植。次配王氏,生子良謀,黃良謀生子廷章、廷業,傳至十世,有孟仁、孟義、孟信、孟禮;三配吳氏,生三子:聖明、聖珠、聖寶。後裔外遷。
  此外,安溪紫雲黃氏外遷之裔及少數莆田黃氏、燕山黃氏,於明代後又陸續有多支遷入安溪。

黃氏入泉州府

  黃崖的長子黃守恭定居泉城後,辟田種谷,植桑養蠶,奮勵圖強,開拓進取,富甲一方。他熱心公益,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舍桑園、宅第建泉州開元寺。黃守恭有五子:經、紀、綱、綸、緯,後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詔安,稱「五安」。後裔共尊黃守恭為紫雲黃氏始祖,尊稱「五安公」。據黃氏族譜記載,黃守恭分五子于五安時,有認祖詩一首(即《鑼鈸詩》):「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異境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相庇佑,俾我兒孫盡熾昌。」是為子孫相會者之證。又有《示兒詩》一首:「五子五安炳千秋,知是開元共一流。欲識紫雲真道脈,源頭始祖在泉州。」自此紫雲黃氏繁衍昌盛,人文輩出,為閩南大族。有聯稱:「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蓮溯祖風」,是為派下同科文狀元黃思永、武狀元黃培松而撰。 

黃氏入閩(福建省)

  黃氏何時入閩尚難考訂。有文字可考的入閩黃氏第一人在漢代。《惠安錦田黃氏族譜》載:「始祖隍公,為東漢末獻帝時會稽縣令,于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年)避亂入閩。」嘉慶《惠安縣誌》列傳黃興傳載:「黃興,吳孫權將也,與妻曹氏棄官入閩,居邑(惠安)南之鳳山。」《閩書》方域志鳳山條載:「山勢翔舞,下接溟波。三國吳時,有黃將軍名興者,及妻曹氏,葬于江滸……裏人廟祀之。」西晉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蕩,黃姓相繼入閩,為衣冠八姓之一。據《侯官黃巷黃氏族譜》載:「先祖黃知運,晉時官(浙江)永嘉太守,其子黃元方官晉安司法參軍,舉家遷居閩之侯官縣(今福州),所居地號黃巷(位於福州城內)。」黃元方被尊為黃氏入閩始祖,其孫黃岸被封為開國公,由侯官遷莆田,定居繁衍;又有黃崖由侯官先遷莆田,再遷泉州城西門內,生子三,長守恭、次守美、三守信。 
  此外,唐貞觀六年(632年),史稱河南十姓入閩,聚族于福州閩縣,其中又有黃姓。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閩,事後樑太祖朱全忠父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建陽之東。 

黃姓起源

黃姓是我國古老而著名的大姓。黃之原始本義指:“佩玉”,它發源於遠古時代東夷嬴姓少昊集團中的黃夷。《史記》載,嬴姓後裔分封達14國之多,黃氏即其中的一個分支。黃姓尊少昊為遠古始祖,以伯益為血緣祖先(一說陸終)。在夏初伯益後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區建立了一個黃國,歷經夏、商、周,直至西元前648年被楚國滅亡,子孫以國為姓。黃姓望出江夏郡,今晉江黃姓門匾即書:“江夏傳芳”,江夏郡地域為今湖北省雲夢縣周圍。戰國楚相春申君黃歇第七代孫黃霸,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漢宣帝時曾官“穎川太守”,治行稱天下第一,為中國古代循吏典範,後為丞相。黃霸六世孫黃況為葉縣令,立籍江夏。黃況生黃香,黃香、字文強,是我國古代24孝子之一。黃香博覽群書,還以文章聞名京師,青年時以儒學入仕,初任郎中,章帝元和元年(84),皇室為千乘王劉伉麗舉行落冠大禮時,特召黃香參加,然後對諸王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並禦書“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賞賜給黃姓家族。黃香得恩准入皇家圖書館閱覽藏書,並由尚書令于永元四年升左丞相,逝後葬于江夏安陸源口。今晉江青陽霞浯浯江黃氏家廟,有聯曰:“駿績西京穎川第一(指黃霸),彪文東觀江夏無雙(指黃香)”。即概括了這兩位黃氏先祖的業績。江夏黃氏是黃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顯貴的顯赫望族。黃氏古代雖有多處郡望,但因江夏黃氏興起最早,“江夏”遂為後世天下黃姓的總郡望。


  據《元和姓纂》記載,黃姓出於黃帝第六世孫陸終。周初,陸終的子孫封于黃國(今河南潢川縣以西)。春秋時期的周襄王四年(西元前648年),黃國被楚所滅,子孫為紀念故國,遂以國為姓。 
  另一說黃姓出自少昊之後。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載:「黃,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為水官,號玄冥師,生台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有功。顓(頊)帝嘉之,封諸汾川,其後為沈、姒、蓐、黃四國,以國為姓。」黃國亡後,遺民大批被遷湖北省等地。 
  西元前300多年,黃姓有位歷史著名人物黃歇,官拜楚相封春申君,是戰國時「四君子」之一,初封黃國故地12縣,後改封于吳(今江蘇蘇州一帶)。黃氏在黃歇之後便發展傳播開來。戰國後期,江夏(今湖北武漢一帶)一直是黃氏的發展繁衍中心,故黃氏族人以「江夏」為堂號,並有「徽流江夏,景煥陽春」的堂聯。漢代以後,黃姓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徒。唐宋期間,黃氏的郡望主要有江夏、櫟陽、安定、房陵、漢東、上穀、譙郡等。黃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2.3%,在當今人口居第8位。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大溪江夏堂黃氏祖祠

www.tonyhuang39.com/tony0035.html
「江夏堂」是黃姓的堂號。「江夏」 指的是現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黃姓另一支派的堂號為「紫雲堂」,相傳黃姓祖先曾於元代將宅第捐出做為泉州開元寺建寺之用,完工之日,堂前出現紫雲獻瑞,因此以「紫雲」為小堂號,兩堂均為宋代江夏太守黃峭公的後裔。

黃峭公生於後晉石敬塘天福元年(西元936年) ,三十歲登宋太祖天德三年(西元965年)進士,官授江夏太守,有功,封千戶侯,巡撫吳、越等地,共娶三妻,生二十一子。六十六歲時將家產分予二十一子,勉諸子自立開基,往閩粵發展,並親吟詩八句,以為後世散居各地子孫相認證據,能唸詩符合者,即為同脈之傳。

族譜所載峭公遺訓八句詩文如下: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茶香,
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在大溪江夏堂的牆壁上另有詩文如下:

禱告蒼天住他鄉,官吳鄭氏三七郎。
奉奏分命吾兒去,投轍綿綿奕熾昌。


詩文雖然略為不同,但詞意則完全相符。尤其第二句「官吳鄭氏三七郎」,也與族譜所載,峭公曾娶上官、吳、鄭三妻,三七郎則指二十一子。

牆上另一詩,則註明黃峭公為黃氏第二十一代公,其題詩文如下:
峭公當日官何職,大宋奎章內閣郎。
代代兒孫須謹記,支支藩衍紹書香。

對著祠堂正殿的歷代先祖牌位,有份矇矓的親切感,似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源頭。吾祖吾宗本是湖北人,宋代以後變成福建人,乾隆年間先祖來台,「日久他鄉即故鄉」,於是又變成了台灣人。面對宗氏祠堂,也有幾許感慨。中年人生,無法躲閃,終究要開始面對生命起滅的人生課題。對此議題,人終免不了要在哲學與宗教之間選邊站,尋求解脫。宗教提供心靈歸宿。無論基督教揭示的天堂永生,或佛教的西方極樂淨土,大抵都提供了生命的歸宿,化解人心面對驅體生命結束的困惑與恐懼,由形而上的方法來為生命尋求出路,而世界各主要文明中,唯獨儒家文化以人文精神為本,避開了形而上的宗教神秘主義。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對這問題一語含糊帶過,儒家文化則重視傳宗接代,用香火血脈來延續個體有限的生命,因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便成了儒家重要的意識型態與思維模式,無後不僅斷了自己,亦斷了先人香火,讓人惶恐不安,難以承受。

直到今日,儒家理念已然式微,但仍是漢民族最深層的心理與思維模式。我雖難以超脫此一思維,但理性以對,卻無法認同。生命的出路,終究是個人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自己無法解脫,豈能只靠傳宗接代,將困惑傳延下一代!據載台灣每年墮胎數高達二十萬,其中大半多因求男不得而墮掉女胎,可見傳宗接代的觀念仍根深蒂固。二十萬胎兒被剝奪生命,若僅是因非自願懷孕而墮胎,行為固然不對,其情尚可憫可恕,若是自願懷孕,只因女胎而人工流產,則行徑亦幾近於謀殺矣,背後的思維竟是儒家倫理,則如此處理生命的態度,又豈符合講求仁義的儒家人文精神?對傳宗接代之事,被母親道德規勸了幾年,終究還是忤逆母意,雖有違孝道,然亦有深層的理念堅持(註:若非兄長已有一男,我亦難擋難逃此一親情壓力)。就現實而言,以血脈相傳延續個人生命,實則風險極高,幸運得男,則一、二代或三、四代,遇天災人禍,則命運難卜,若地下有知,則終不能免於斷嗣之憂,故靠傳宗接代以求己之生命永續不墜,風險太高且渺不可測,遠不如靠自己有生之年,藉宗教信仰尋求解脫來的更切合實際,或一心念佛,往生淨土,或信仰上帝,獲得救贖。

而仍抱持儒家思維的我,既無法擁抱宗教,亦無法跳脫儒家的思想束縳,困頓之中倒也有一番見解,就是重「道統」而輕「血統」。為往聖繼絕學,亦是另一種型式的傳宗接代,而人類文明之維繫,實賴此生生不息的思想綿延傳承。北宋黃峭公雖為先祖,但之於我生命的存在亦僅為淡薄的DNA的關係而已,遠不如先聖先賢的思想教化對我人格的形成更影響深遠。對峭公,我的祖先,我保有一份敬意,但在情感上實遠不如「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司馬遷語)的那份孺慕之情,有心意如此,何慚於孔孟?亦何愧於先祖?

2008年11月26日 星期三

安溪縣況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東南部,晉江西溪上游,居山而近海,是中國特種茶類烏龍茶的故鄉和馳名中外名茶鐵觀音的發源地,為「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和「中國藤鐵工藝之鄉」。
  安溪歷史悠久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地理位置優越。安溪地處閩南金三角(泉州、廈門、漳州)中間結合部,介於北緯24°50′—25°26′,東經117°36′—118°17′之間。東毗南安市,西鄰華安縣,南接廈門市同安區,北連永春縣,西南與長泰縣接壤,西北與漳平市交界。東西長74公里,南北寬63公里,面積3057.28平方公里,是泉州市幅員最遼闊的縣份。境內交通便捷,漳泉鐵路貫穿全境,省道、縣道、鄉道縱橫交錯,覆蓋全縣各鄉村。從安溪出發往廈門機場、晉江機場、廈門東渡港、泉州港,驅車僅1個多小時即可抵達,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
  地貌氣候獨特。安溪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的支脈,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分區特徵較為明顯,素有內外安溪之分。以湖頭盆地西緣的五閬山至龍門盆地西緣的跌死虎為天然分界線,線以東稱外安溪,線以西稱內安溪。外安溪地勢較為平緩,多丘陵、低山,平均海拔300米—400米。內安溪地勢較為高峻,多低山、中山,平均海拔600米—700米,其中雲中山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區域面積3986.4公頃。河流分為兩大水系,東部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54.08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63.91%;西部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02平方公里,占土地總面積的36.09%。河系發育受地質、地貌的影響,呈格子式分佈。福建省第三大河、泉州市之母親河——晉江,就發源於境內北部桃舟鄉達新村梯仔嶺東南坡。安溪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地貌之差異,形成內外安溪不同氣候特徵。外安溪屬南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9℃—21℃,年降水量1600毫米,夏季長而炎熱,冬季短而無嚴寒。內安溪屬中亞熱帶氣候,因受西北方氣流的影響,加上山脈走向不同,形成夏秋季局部多雷陣雨,故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年平均氣溫16℃—18℃,年降水量1800毫米,四季分明,夏不酷熱,秋冷得較早,春來得較遲。這些獨特的生態環境和氣候要素,為名茶鐵觀音的生長和林竹基地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據考古發掘表明,安溪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周時屬閩越地,秦時屬閩中郡,漢初屬會稽郡,三國時屬吳之建安郡,晉時屬晉安郡,隋唐時屬南安縣。唐咸通五年(864年)置小溪場。五代後周顯德二年(955年),以小溪場並增割南安近地正式置縣,取境內溪水清澈之意,命名清溪縣。宋宣和三年(1121年),另取溪水安流之意,改稱安溪縣,沿襲至今,隸屬泉州市,縣治均設於鳳城。2005年,全縣設13個鎮、11個鄉,22個居委會、435個村委會、15個農林茶場,人口106.85萬人,是福建省第三人口大縣。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使安溪享有「文物大縣」之稱。
  縣內先後發現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代遺址17處,唐至清的冶鐵、銀、銅遺址40多處,宋至清的陶瓷窯址155處。自五代至清,安溪曾是泉州港對外貿易商品的生產基地之一。冶金業發達,冶鐵、冶銀遍及五閬山周圍7個鄉鎮,其產品「入海貨諸東夷人」,產量居全省首位。陶瓷業蓬勃發展,遍及全縣10多個鄉鎮,產品遠銷亞、非各國,產量居全省第二位。至2006年,全縣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4處。縣博物館入藏各類文物1400多件,其中二、三級品達1100多件。
  安溪地靈人傑。唐朝五代期間,河南光州一帶就有不少名士墨客前來潛隱定居,唐末詩人周朴、小溪場長官廖儼、開先縣令詹敦仁、五閬陳光緒等均隱居安溪,他們對安溪早期文化起著啟迪和傳播的作用。特別是開先縣令詹敦仁率先負起佈施教化重任,勸勉誘導後人讀書,對安溪早期文化的開拓、發展,貢獻更大。南宋抗金名將劉錡,去世後諡吳王,葬在參內鄉圓潭村。宋代理學家朱熹,見安溪山水幽奇,標題「清溪八景」。自宋至清,安溪英才輩出,先後有武狀元1人,榜眼1人,文進士93人,武進士4人,文舉人308人,武舉人76人。有安溪第一個進士、翰林院編修張讀,有聞名全國的「慶元六君子」之一、進士林仲麟,有詹仰庇、詹源「父子侍禦」,有數學家、翰林院編修、詹事府詹事陳萬策「四世五翰林」,有林志忠、林建猷「父子總兵」,有榜眼、翰林院編修鄧啟元。湖頭人李光地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官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為清初一代理學名家,其家族「四世十進士七翰林」。
  安溪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茶葉資源、動植物資源、旅遊資源豐富。全縣有耕地面積2.48萬公頃,山地面積21.94萬公頃。茶園2.67萬公頃,茶樹品種達64種。林地20多萬公頃,林竹種類多,用材林達40多種,薪炭林10多種,竹10多種。木材蓄積量2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68.8%。水果種類多達40多種,為全省之最,其中油杮量多質優,頗負盛名。礦藏種類多、儲量大、品位高,有鐵、煤、鉛、鋅、錳、銀、石墨、稀土、石灰石、葉蠟石、高嶺土、花崗岩等20多種,其中鐵礦、煤礦、花崗岩、石灰石、高嶺土等儲量居全省前列。水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37萬千瓦,已開發裝機容量24.2萬千瓦。由於山多,形成許多蔚為壯觀的瀑布群,其中大坪百丈漈瀑布,高達115米。安溪注重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經歷代精心保護,合理開發,現有國家級旅遊區2個,其他各具特色的旅遊景點30個,形成「四線十區三十點」旅遊網路,構成五大旅遊體系。安溪茶文化旅遊專線被列為全國三大茶文化黃金旅遊線之一。
  安溪現有歸僑2679人,僑眷屬20多萬人,海外華僑華人80 萬多人,港澳同胞1萬多人,臺胞200多萬人,故有「海內外四百萬安溪人」之稱。海外華僑華人主要分佈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緬甸、菲律賓、泰國、越南、美國等27個國家和地區。華僑和港澳臺著名人物有印尼的李尚大、陳松基、施金城,新加坡的唐裕、李陸大,馬來西亞的林梧桐、陳凱希、林木榮、林生枝;香港的曾星如、鐘江海、鐘明輝、鐘瓊林;臺灣的王永慶、林挺生、高玉樹、許勝發、陳映真、黃信介、陳沼濤等,他們為居住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家鄉的公益事業都作出巨大的貢獻。

民國97年國曆11月30日農曆11月3日召開會員大會

民國97年國曆11月30日農曆11月3日(星期日)上午9時假垹坡黃氏大宗祠(龜山鄉樂善村)舉辦97年度秋季祭祖大典及召開派下員宗親會員大會
主辦:祭祖會值年爐主-文龍公代表人黃榮春
協辦:祭祀公業黃紹老管理委員會
   主任委員:黃春霖
   副主任委員:黃征司
   監察人:黃吉盛
   總幹事:黃隆昌 敬邀